人想靠仪器作一些观察,先要搞清你观察对象的实际状况,否则你的
测试仪器精度再高,也只会无的放矢,自己给自己提供理由。
仪器与人的关系,不断地被人提起,是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这一关系总是呈现出纷繁的形态,并不仅仅只是,人应主宰仪器,这样一种简单的结论就能回答的。
我所住的小区由一家颇有名气的物业公司管理。小区装修噪声颇让人烦恼,有的装修公司偏不守规矩,午休时间也打钻、敲墙。物管人员上门时,正好碰上没施工。等到又有噪声,物管再上门,却提了个测分贝的仪器,谁知,一到现场,又是停工间隙。物管人员说,分贝没有超标,是难以劝阻的。可在无声时,测声仪又有何用?几经交涉,物管派人在装修工地蹲守,一守,就抓了个正着。什么测声的仪器都没带,就把几个装修工教育了一顿。
当然,也有人既对仪器的功能认识全面,也对观察对象的特征了解全面的人。我有一朋友喜拍照,背一架万元相机。前几天,夕阳下,此兄对着树枝上的残叶拍个不停。我问他:如此残景,能拍出好画面?他说:你是行外之人,有所不知。相机有光、速、动等功能,树叶有春、夏、秋、冬不同节气的形态,时序有晨、早、午、暮、夜的轮回,太阳从东到西,更有云遮雾障。一蓬叶,一棵树,究竟在什么空间条件下,在相机哪一种功能的调节中拍出的画面是最美的?这要看我在拍摄中不断地选择、比较。我只能尽可能多拍,奧妙无穷啊!他说着,似乎无限感奋。
我瞬间被他感染。相机作为仪器的功能,只是具备了客观记录的条件,有多少客观的存在,是需要人去感受、发现,而这种感受又涉及人对美学、艺术乃至拍摄对象专门知识的积累。一件美的攝影作品,如果没有仪器好的功能、人的素养、客观物体的提供融为一体,是难以产生的。他说,拍一幅好作品,就是寻求“真”之美。你看,现在晴朗天、好太阳日子不多,有时,为拍到好效果,要苦苦等待。我理解。我把他看成是捕捉人间美的艺术志士。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无视客观对象变化,还以陈旧仪器观察,以过时标准分析,得出与事实相违结论的现象。
刚看到一个城市的天气环境监测报告。年灰霾天气120多天,优良天数却仍高达300多天。
面对灰蒙的天空,还在宣布天气优良,让人联想,操控仪器的人是否有“病”?
人与
仪器的组合,目的是为了发现真实,无论是美还是丑。这种组合作用的首义是客观性。但是,当人绝对控制仪器,丧失了对观察对象探真求实的理念,没有对观察对象动态的、现实的了解,那么,仪器成了人手中的玩偶,成了表达人的意愿的工具,成了伪科学的帮凶。
人与仪器,人是主导,只有凸显观察对象的客观性,实现三者互为印证时,科学才显出它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