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以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推进,高校教学科研设备的投入越来越大,大型仪器的台件数和原值迅速上升。那么,实际应用情况如何呢?
华中农业大学国资设备管理处资产管理科副科长许晶,对某市7所知名高校用于教学、科研并且原值大于40万元的大型仪器使用和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她发现,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以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推进,高校教学科研设备的投入越来越大,大型仪器的台件数和原值迅速上升。许晶以华中地区某大学为例,该校大型仪器台件数和原值连续5年增幅超过30%。然而,设备利用率并没有随着数量一同上涨。
许晶的调查数据显示,某市这7所知名高校大型仪器存量大,其台件数量和原值均超过所在省总量的70%。“这7所知名高校大型仪器经费投入多,但分配不科学。”许晶调查发现,这7所知名高校仪器购置经费庞大,维修经费明显不足。许晶提供的数据显示,这7所知名高校某段时间内仪器购置经费为90022.82万元,占全省高校仪器购置经费总量的53%;维修经费3556.62万元,占全省高校维修费用50%。貌似趋于合理,但将购置经费与维修经费进行横向比较,则明显发现两项经费支出比例不协调。按照国际惯例,仪器设备购置预算时,需同时追加仪器购置费用20%的资金,或通过基金项目等方式,保证每年获得约占仪器原值6%的费用,用于仪器的维护和运行。这7所知名高校中,2012-2013学年度仪器维修经费与购置经费最高比例为11.56%,最低0%。其中,有两所学校的比例高于10%,有3所学校的比例低于2%,而这7所知名高校所在省的比例为4.16%。
“这说明部分高校仪器维修经费不足,部分高校仪器维修经费没有设立专门的账户进行管理。”许晶发现,大型仪器存量基数大的学校较为重视大型仪器的维修管理。例如在2012-2013学年度,A大学大型仪器397台件,是E大学174台件的两倍以上,A大学购置费15210.41万元,与E大学的12196.68万元相差不多;但当年A大学设备维护经费1720.78万元,而数据显示E大学没有专门的仪器维护费用。
许晶将大型仪器任务分为承担项目数量和培训人员数量两部分。在承担项目数方面,许晶调查后发现,综合类大学的项目数总量最多,其次为理工类,部分文科院校大型仪器2012-2013学年度没有承担任何项目,其中G大学大型仪器在该年度的教学实验项目数、科研项目数、社会服务项目数均为0。这7所高校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无项目任务的大型仪器,共420台件,占大型仪器总数的29.94%。在培训人员数方面,许晶发现部分仪器没有进行人员使用培训。
许晶根据大型仪器的分类,将占大型仪器总数量70%的成分分析仪器、光学仪器和实验仪器装置进行具体分析。分析测试仪器和光学仪器大多属于通用设备,所以采用每年1400小时的额定机时标准。她发现,这7所知名高校大型仪器闲置现象严重,仅有一所学校年平均机时数达到1400小时。其中,实验室装置闲置率最高,占仪器总量的24.58%,三项平均闲置率超过20%。超过五成仪器已使用但没有达到额定机时数,利用率在200%以上比例偏低,与国外大型仪器利用率相差较大。同一学校、同一类型的大型仪器利用率相差甚远。如A大学成分分析仪器中27台色谱仪,除5台0机时,其他最高机时数8352小时,最低249小时;B大学25台显微镜,除3台0机时,其他最高机时数2563小时,最低60小时。
许晶对这7所知名高校大型仪器使用效益进行了分析,其中G大学由于大型仪器处于闲置状态,获奖数、发明专利数、论文数均为0,没有任何效益产生。
西南地区某大学同样有大量大型仪器处于闲置状态,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综合管理科科长彭刚曾连续5年调查西南地区某大学大型科研设备使用情况。他发现,5年中,这些大型科研设备在教学科研方面,每学年平均每台最高使用了1420小时,而最低只使用了362小时;在所培训的能够独立操作的学生及教师方面,每学年平均每台最高培训了81.83人、7.64人,而最低仅为30.09人、1.08人;在相应的设备上所进行的教学实验项目数及科研项目数方面,平均每台最高的每学年仅为2个、2.36个,而最低的每学年仅为0.91个、1.33个;在利用这些设备所发表的核心期刊以上的论文方面,利用每台设备年均最高发表了5.09篇,而最低的只有0.73篇。5年利用这些大型科研设备所获得奖项及发明专利共24项,年平均不到5项,相当于产生一项有影响的奖励或专利需要28万元的经费进行相应的设备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