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识别技术与食品安全
2013-08-15
以迅速、准确地获取、传输和反馈信息为主要特点的自动识别技术,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多方关注的今天,正显示出它在食品供应链监测、安全追溯方面的独特作用。市场的蛋糕已经成型,从什么角度参与这一领域的利益竞争,如何开发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障碍和问题,已成为每一个着力推动自动识别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进行应用的单位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在这一期的“应用参考”栏目中,本刊编辑部特别推出自动识别技术食品安全应用专题,以期为所有关注和涉足自动识别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问题的厂家或机构提供有实际价值的参考。
自动识别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集成与应用综述
自动识别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信息网络化的形势下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初步形成包含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等在内的技术体系。对食品产业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食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周期、准确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等要求使得自动识别技术及多种集成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应运而生。
在食品安全中的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RFID)技术
将RFID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首先是建立完整、准确的食品供应链信息记录。借助RFID对物体的惟一标识能力和数据记录能力,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的产品及其属性信息、参与方信息等进行有效的标识和记录。并且,食品跟踪与追溯要求在食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点,不仅要对自己加工成的产品进行标识,还要采集所加工的食品原料上已有的标识信息,并将其全部信息标识在加工成的产品上,以备下一个加工者或消费者使用。
食品来源清晰,并可追溯到具体的动、植物个体或农场,生产加工企业、人员,储运过程等中间环节。RFID是一个100%追踪食品来源的解决方案,因而可回答消费者有关“食品从哪里来,中间处理环节是否完善”等问题,并给出详尽、可靠的回答。可有效监控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RFID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系统有两种方法来进行追踪:一是从上往下进行跟踪,即从种植/养殖环节→收购环节→加工环节→物流环节→零售环节,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确定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另一种是从下往上进行追溯,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环节购买的食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踪,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追溯及产品召回。
RFID在食品安全中应用的大体过程是:1)在食品或原材料源头加入RFID标签并与个体或包装相对应,写入食品或原材料在源头的基本信息。2)通过仓储、运输环节到达食品加工厂,标签中添加仓储、运输环节的信息。3)加工厂完成食品加工,将原料和辅料的原始记录和加工过程的信息写入RFID标签,并与产品个体或包装对应。4)监管部门检验检疫信息写入。5)仓储、运输、分销、配送等物流环节信息写入。6)到超市、餐饮、快餐以及饭店,再将这一层信息写入实现跟踪链的最后环节。
上述物品标识、数据记录的过程中所谓的信息写入,一种方式是数据记录写入RFID标签;另一种方式是在整体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平台上,将过程数据记入数据库,并建立数据库条目与物品RFID标识的对应。
RFID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让食品行业实现两个最重要的目标,第一,彻底实施“源头”食品追踪解决方案。第二,使食品供应链过程完全透明。
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的RFID标签,为了更好的适应使用环境、使用个体的不同,有着各种不同的封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