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的精彩――记“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母船保障
2012-07-23
新华社青岛7月19日电 题:“蛟龙”幕后的精彩――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母船保障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器下潜最大深度。在这一成就背后,还有什么幕后故事?7月16日至21日,“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在青岛奥帆中心向公众开放。记者走进“向阳红09”,探访“蛟龙”号背后不为人知的精彩。
“蛙人”: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饭
在“蛟龙”号下潜照片的角落,常常看见四个身穿橙色救生衣的人坐在潜器附近橡皮艇上。他们是“向阳红09”的“蛙人”。他们的工作是在“蛟龙”号布防和回收时,乘坐橡皮艇去解掉或挂上潜器的吊缆和拖曳缆。
“向阳红09”原来是科考船,自改成“蛟龙”号实验母船之后,试验室的人除了负责设备的维护保养,开始兼做“蛙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
这并不是一份轻松工作。“在海上,一个人负责操作橡皮艇;两个人将潜器死死抓住,防止随风浪飘远;另外一个人爬到潜器上解缆或者挂缆。”55岁的“蛙人”张正云说,“潜器特别滑,上去还没地方抓。遇到风浪,z6尊龙凯时都向后倒在海里,决不向前倒。这是防止潜器的机械设备碰伤自己,更主要的是怕弄坏设备,就没法下潜了。”
今年第一次下潜时,54岁的刘绍福上去解缆时就掉在了海里。“当时突然一个大浪打来,拖曳缆猛地一紧,就把我打进了海里。”他说。
“最容易受伤的还是抓潜器的两个人。海上风浪大,橡皮艇和潜器经常会有很大的高度差,这时仍要死死抓着潜器。大家都知道不能太用劲压在橡皮艇侧面,这样会伤着肋骨。但情急之下,谁还管得了那么多,因为布防回收得越快,潜器越安全。”张正云说。
记者了解到,每次回收布防并不仅仅是一次解缆或者挂缆工作。布防时,要先将主吊缆解开,到达预定位置后再解开拖曳缆;回收时,要先将拖曳缆挂上,等潜器拖回到母船下面后,再挂上主吊缆。
96人的餐饮:从凌晨忙到傍晚
“向阳红09”最多能容纳96人,这96人的一日三餐全靠船上三位厨师操持。中式炒菜、西式糕点,煎炒烹炸、蒸煮炖烩,他们尽可能变着花样、换着做法,让船员们吃好。
“早饭是z6尊龙凯时三人中的两人轮班起来做。每天早上4点,轮到班的两人就开始忙活了。别看干活的人少,早饭品种可不少,光主食有扬州炒饭、蛋糕、水煎包和炒河粉等,除了这些,还有鸡蛋、两种稀饭、三种咸菜。z6尊龙凯时保证每天的主食不重样。”厨师张彤炜说。
“全船96人的饭,每顿都得忙活两个多小时。”厨师金满荣说。船员吃过晚饭后,厨师的工作还不能结束,要和面、烤制糕点,为第二天的早饭做准备。“前一天晚上把糕点烤好,这样才能保证大家吃到不同花色品种的早餐。”厨师金满荣说,“z6尊龙凯时差不多一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
除了做饭,厨师们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管理保存好船上储备的蔬菜和肉制品。“这次出航z6尊龙凯时在青岛装上约6吨蔬菜,到江阴又补给了一些。蔬菜的保鲜工作要特别认真,冷库温度、湿度需及时观察调整,即便如此,大多数蔬菜也只能保存两周左右。”厨师于国家说。
轮机部:精确工作保障“心脏”安全
轮机部负责看护的是船舶的“心脏”――主机与辅机,为“向阳红09”提供动力和电力。另外,如果他们保障的海水淡化设备出现故障,不仅主机与辅机无法冷却,96人的饮水将成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
“向阳红09”已有34岁船龄,设备老化,机械经常出现问题。轮机部机工最小年龄53岁,他们在高温、噪声大的机舱内连续奋战44天,左右主机工作1271小时,辅机运转2114小时,淡化海水700多吨……
轮机部的头是轮机长,船上称其“老轨”,“向阳红09”的“老轨”是热情豁达的刘军。他告诉记者,7月1日,值班机工发现左主机偏心轮的传动轴一段支架与主机固定螺栓处裂开,马上进行处置。左主机刚停车时,机体温度高达七八十摄氏度,机舱温度50多摄氏度,机工带着厚皮手套,穿着厚厚的电焊服,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
在这次海试中像这样的抢修工作有40余次,很多人因机舱高温中暑,有的人还受了伤,但大家仍然全力以赴,赢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