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的意义——神华集团装备本土化带来的启示
2012-06-19
要做成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在神华集团科技发展部总经理顾大钊看来,他亲历的“这件事”,就像闯关,有数不清的坎绕不开,必须过;有数不清的头绪剪不断,理还乱。等这些全部理清、闯过之后,这件事就成为一个范本。
难点一:供货商不听你的了,怎么办?
这是一个类似“农夫与蛇”的故事,只不过,情节不如伊索寓言那般极端。
神华主力矿区——晋陕蒙交界处的神府东胜煤田,有一块全球同行艳羡的好资源:埋藏浅,煤层厚,煤质好;不足之处是采场和巷道矿压大,而且随处不同。
开发这样一块好资源,就得有好的装备。一直以来,神东矿区的综采设备,特别是综采设备中的核心——液压支架,都由国外公司供货,他们长期主导着国际煤机市场的话语权。
其实开发之初,神华也用过国产液压支架,但因材质、加工精度等原因,长时间徘徊于低端的国产支架撑不住神东的高矿压,于是只能“好马配好鞍”,改用进口高端的。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4年。其间,神东矿区工作面的采高不断增高,所需支架规格也相应从常用的3—5米,窜升到5—7米。6米以上的支架,在国际上也属“超极限”,以前外国公司也从未做过;神华提出需求,他们在供货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事实上,“是z6尊龙凯时‘救活’了他们”。
但到了2004年,煤炭市场大势好了,煤机需求量猛增,神华跟外国公司的市场地位发生微妙的变化。外国公司的基本态度都是“我涨价,你想要,就给钱”,而且价格涨的太快。
谈判桌上的明争暗斗不去说了,顾大钊是这样看待此事的:国外跟国内不一样,他们不会简单扩大规模。打个比方,做10个杯子,市场扩大了,z6尊龙凯时的惯性思维是多做一些,做100个;但人家不做这种事,他还做10个,但是提价;你要么给钱,要不就等着。“z6尊龙凯时其实应该跟人家学”,因为在z6尊龙凯时这里,只要一有人做,大家都来做,什么东西都变得特便宜。“当然这跟技术含量也有关,如果我不做,谁都做不了,就不是这个局面。”
供货商不听你的了,怎么办?跟别的产业领域差不多,神华被逼得只有从装备本土化上想办法。
难点二:绕不过“首台业绩”的死结
装备本土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最难的一点,是在现行体制下,装备本土化绕不开设备采购招投标中的“首台业绩”问题。顾大钊举例说,z6尊龙凯时要求5米采高的液压支架,每年产量达到800万吨以上,这样的设备只有国外公司做过,而且也是为z6尊龙凯时做的;国内根本没有。这样的情况下招标,就一定是人家中标。
“你没做过,你就没有投标资格;你没有投标资格,你就做不了”,这就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结。翻版“鸡和蛋”故事的结果,就是你永远都不会有“首台”,更谈不上“业绩”了。
突破“首台业绩”是如此之难。平心而论,在现行考核评价体系中,任何一个项目的业主,都犯不上当那个首先“吃螃蟹”的人:用进口的,现成,省心省力,最关键的是不用担风险;用国产的,万一把项目搞砸了,谁负得起这个责任。
对搞科研、搞工程的人而言,跟这种难相比,纯粹技术上的难点就相对简单了,因为那只需要一个足够聪明的大脑。
但神华人非解开这个死结不可,“否则,z6尊龙凯时只能永远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难点三:超厚煤层工作面“三大件”配套尚无先例
神东矿区自开发以来,“大采高、加长工作面”的实践从未停止过。
理论上,只要煤层足够厚,加大综采工作面的采高,加长工作面的长度,就可以尽量减少残留煤柱和顶煤损失,最大限度提高回采率。
据神华集团科技发展部业务经理南清安介绍,国内外综采工作面,以往常规采高在3—5米,长度在240米左右,其配套设备采煤机、刮板运输机和液压支架“三大件”已趋于成熟;大于6.5米超厚煤层的超大采高、加长到300米以上的工作面,在神华之前尚无先例,其配套设备也属空白。
超大采高工作面,并非神华人盲目贪大。在神东,就有一块5—7米厚的煤层,占总储量的5%。按常规开发,将造成一大笔资源丢失。神华人一贯秉持的“安全、绿色、高产高效”的开发理念,才是“大采高、加长工作面”的唯一动力。
超大采高的难度在于,其工作面配套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已不再是简单的量变,而是发生了质变。以南清安提供的一组专业数据为例,7米超大采高工作面与6.3米大采高工作面相比,其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由13000千牛突变到18000千牛、中心距由1.75米变为2.05米、重量由46.5吨增加到69吨,采煤机最大牵引力由970千牛提高到1250千牛,刮板机驱动功率由3×1000千瓦提高到3×1600千瓦……如果说大采高工作面设备是高个子,那么超大采高工作面设备就是巨无霸。
死结如何解开?
神华人解扣的做法,其实不算新奇,所谓“风险共担、合作双赢”,早就被人说过许多遍。要害在于,把每一步都操作到位。
“z6尊龙凯时从头开始组织,”顾大钊介绍,先请国内最强的相关企业和专家论证。材料方面,请宝钢、武钢、鞍钢等论证,结果是“没问题”;工艺方面,请郑煤机、北煤机、航天科技、上海电气等论证,也顺利解决;然后是设计,最后进入研发。
真正的“风险共担”是在研发环节,因为需要先期投入。对煤机厂,按要求先做一批支架,这是为看不清的未来先行“埋单”;对神华,“z6尊龙凯时免费提供试验的地方”,这里的“免费”不是凭空说的——“如果做不成,我一个矿一天几万吨煤,值多少钱?”
煤机厂做出来拿到神华来试。试不好,拿回去修改;试好了,神华把它买下来。但这还不是对先期投入的最优厚回报,更重要的是,“只要试成了,我就认为你有投标的资格了”。
如此“风险共担”仅仅两年多,神华在国内培养出5家顶尖煤机企业,使我国相关产业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顾大钊列举了几个有意义的数字和例子:“这件事从头到尾,从我这里花出去的钱,纯研发投入是300万元左右”,主要用于请专家论证和请专家监造;但应用本土化液压支架,目前已节省设备采购费用100多亿元,同时还为国内厂家提供了近200亿元的市场。而且,“如果没有本土化支架,国外厂商的就绝对不是现在这个价了”。
另一个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两年一届在北京农展馆的煤机展会,以前全是国外的液压支架;这件事之后,国外的一家也见不到了,“因为z6尊龙凯时本土的比他便宜,技术参数比他还高”。
创新主体的本来意义
这件事的意义决不限于300万∶100亿,也不限于本土企业捍卫了技术和商业尊严,甚至也不限于对现实中仍然数不清的“首台业绩”死结的成功解扣,它的内涵更多、更广。
案例中有宝钢等厂家论证支架材料,结论是“可以做”“没问题”的情节,当事人中不止一位对这一点浮想联翩——“可以做”的能力是明摆着的,之前用、需双方为什么就无人理会?
这恐怕不是简单的信息畅通或信息对称问题。当事者高度一致地认为,这里需要一个牵头人,他不是领导、不是中介,而是那个最关键的提出需求的人。他其实正是z6尊龙凯时常说的“创新主体”。
案例实际上凸显了需求对创新的终极激励作用。多位煤机厂家人士称,在此之前,他们其实并不缺乏对国外高端液压支架的了解,但如果没有市场需求,没有人会无端投入一大笔钱研发出相同产品,放在那里等人来用。这跟必要的“技术前瞻性”不是一回事。
多位当事者感慨,z6尊龙凯时以往太多“背对市场、单独解决产业问题”的思路,这样做,有时甚至由政府主导也无济于事。高端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攻关就是明证。这一液压支架核心技术攻关,曾被列入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但依赖国外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直到本案例,神华与航天科技等合作研发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已在10多套液压支架中配套应用,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
当事者认同,需求的终极激励作用实际上还原了创新主体的本来意义——在表现形式上,它是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但在本体上,创新主体有一个颠扑不破的认定标准,那就是看创新结果体现谁的意志。因为说白了,“哪里痒痒只有自己知道”。由它提出需求,在法治框架内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规范招投标,由市场配置科研资源,什么难题都可迎刃而解。在这个意义上,所谓“转化难”“两张皮”,都是伪命题。
当被问到高端液压支架本土化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当事者之一、现任郑煤机研究院副院长刘富营表示,最难的还是观念的转变。这里有设计理念,也有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理念的转变。他谈道,当初作为本土化合作伙伴之一,按神华要求遵照当时最先进的欧洲标准设计支架,很多人就是转不过弯来;而在质控环节,厂里甚至前后撤换过4名处长,因为“改掉十几年、几十年形成的习惯太难、太痛苦了”。(记者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