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风倾力占领电动汽车产业制高点 今年欲销售3万辆
2012-06-01
当有关各方还在围绕着中国电动汽车到底该如何发展而争论不休时,时风集团以新型D101电动汽车批量生产为标志的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打开了全新的局面。据悉,2011年,时风电动汽车的销量已突破20000辆,当仁不让的成为国内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低速电动汽车制造商和行业领先者,今年的销售目标定为30000辆。
在时风集团总经理刘成强看来,发展得到国家政策明确支持的纯电动汽车产业的大方向是不会有问题的。那么,只要方向选择正确,坚持走下去就会赢得成功。在经济形势复杂、诡谲的当下,只有抓住机遇,勇于进取,以科技和创新为驱动,不断增强实力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不断寻找适合的增长方式并赢得新的市场,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和超越。
时风集团对于电动汽车产业的研发和投入始于2007年。经过几年来的不懈探索,企业在电动汽车的研发与制造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对产业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和提高。目前,时风集团投资10亿元、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20万辆的行业最先进的电动汽车产业园第一工厂已经建成并实现批量生产。不仅如此,在目前国内企业受市场低迷影响,投资行为普遍变得谨慎、畏缩的形势下,时风集团计划总投资30亿元、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50万辆电动汽车、总占地面积为800亩的电动汽车产业园第二工厂建设也已全面展开,预计三季度可进入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
发展才是硬道理
事实上,电动汽车已被国家纳入将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部于今年3月发布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就明确指出,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角度看,发展电气化程度比较高的“纯电驱动”电动汽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中之重。不过,在围绕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及管理方式、技术路线的选择等方面,在相关部门之间出现了认识上的不统一甚至是严重分歧,导致电动汽车产业在企业准入与退出、产品的标准制订以及产品的市场准入等机制设计方面明显滞后,使相关产业发展处于相对犹豫的状态。对此,5月18日,在山东高唐举办的时风集团院士工作站揭牌暨时风新型D101电动汽车批量生产高峰论坛上,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名誉院长郭孔辉认为,现阶段,把低端小型电动汽车作为电动汽车发展的主攻方向具有现实意义。只有从低端和小型化切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关键技术的提高与配套体系的完善,才能使产业内涵不断丰富,并走向高端。循序渐进是科学的发展态度,盲目求高图快,搞“跨越式”发展,只会适得其反。
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认为,在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发展观是前提条件。应该尊从市场的引导而不仅仅是政府的指挥。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亚太电动车协会执行主席周鹤良指出,目前,欧美的许多工业发达国家,不仅高度重视对电动汽车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在市场层面也有着更高的包容度和政策反应,比如在美国,已经有41个州允许低速电动汽车上公路行驶。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制度缺失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他介绍,今年9月,有关部门有望出台“有关电动汽车产业的准入机制”,因此,对于其他方面制度缺失问题的解决也应抱有信心。目前的关键在于,要抓住机遇先把产业发展起来,而无论是什么样的产品档次和技术等级。
事实上,许多政府要员在不同场合,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表达了对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陈清泰,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通过对时风集团电动汽车产业的深入调研后形成共识:以小型电动汽车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果真如此,有关部门行动上的迟滞甚至是不作为显然容易形成强烈反差。
至于那些制度缺失部分何时才能填平补齐,也只能是耐心等待,就像在对许多领域中都会期盼着的改革一样。不过,好消息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已着手对短途纯电动汽车的产品标准进行研究,并提出按照最高时速不低于80公里/小时的乘用车标准要求,对全国的低速电动汽车进行摸底检测,以为下一步出台相关的产品技术标准提供数据支持。那么,据此是否可以认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机制问题,也许并非是遥遥无期了呢?
应该说,着力扩大内需,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新兴产业,如果不是在政策层面积极破解机制障碍,而一味地扯皮空谈,那么,对转型、保增长的大局只会起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