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企业上市先行者天瑞仪器股价跳水破发分析
2011-09-19
天瑞仪器的投资价值破发的事实确实引起了很多投资者对于该股的思考,甚至有很多投资人开始对该股“另当别论”。《华夏理财》记者截至9月13日收盘,天瑞仪器的收盘价格为24.17元每股,复权后的收盘价格为38.95元每股,而该股上市之初的发行价格为65元,破发幅度已经40%。虽然市场破发股频现,但如此大的破发幅度还是会让投资人大跌眼镜。自该公司登陆A股市场以来,共计有9份券商研究报告对其作出评价,而9份研究报告的评级无一例外全部都是“推荐”、“买入”和“增持”。从当下看来,似乎与该股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相差甚远。
从湖北仙桃到清华大学核物理学博士,从清华大学博士到天瑞仪器公司的董事长,刘召贵的人生轨迹并不平坦,此刻,面对天瑞仪器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以及目前市场的一些看法,他也势必会有一些无奈。
在天瑞仪器,刘召贵绝对称得上是灵魂人物,公司登陆A股市场也让他背负了更重要的使命。在公司上市之初,刘召贵一直信心满满。从其对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来看,刘召贵更像是一位学者,而非商人。他从事分析仪器的研究、生产、销售长达20年,研发、生产X射线荧光光谱仪、质谱仪和色谱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中国仪器仪表网学会分析仪器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时至今日,他依然喜欢被称呼为刘博士,而不是刘董事长。
不过,刘董事长面对今时今日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或许也会备感压力。市场行情低迷,公司股价落寞,上市首日行情过山车,股民期待的业绩落空。一切的一切,对于眼下的天瑞仪器而言似乎都无“喜感”。
破发诱因多
“市场不好,大家就喜欢猜测公司基本面是不是变化了。其实公司没有变,只不过投资者看公司的心态变了。”面对天瑞仪器破发,国都证券资深投资顾问杜彤这样告诉记者。
市场中像杜彤这样对天瑞仪器充满理解的或许只是少数。资深市场人士张皓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呼“股价破发没什么意外,这个公司上市发行价实在太‘坑爹’,这样的发行价遇到这样的市场,破发很正常”。
记者注意到,天瑞仪器的上市时间为2011年1月25日。公司的发行价定为65元每股,对应市盈率为72.63倍。上市之初,恰逢A股经历年初的一波主升浪,但不幸的是,天瑞仪器上市首日便下挫了16.68%,成为当时上市首日跌幅最大的公司。
经历了首日的暴挫之后,虽然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的走势曾经一度震荡上扬,但基本上以震荡为主,股价最高点也未及公司的发行价。3月18日,天瑞仪器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最高价格59.92元每股,此后一路震荡下挫。4月25日,天瑞仪器突然暴跌,并且连续6个交易日收于阴线。
张皓亮向记者分析,从公司上市的发行价格定位和当时的市场环境看,市场环境对于公司破发的影响似乎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公司上市之初,市场处于上攻的状态,但公司依旧收盘下挫,所以发行价格定位过高才是导致公司破发的主要原因。
券商的力荐
作为一家打着“节能环保”旗号的公司,虽然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并不抢眼,但券商对其的看好却很一致。
公开资料显示,天瑞仪器是重金属检测分析仪器龙头,是生产高精密分析仪器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目前的主要产品是X射线荧光光谱仪,公司在为客户提供化学分析仪器的同时,还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和相关技术服务。或许选择在创业板上市,就是为了突出其作为专用仪器仪表制造公司的成长性。
从业绩上来看,公司还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成长性可言。2011年中期业绩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19.75%,营业利润3111万元,同比下降19.88%,扣除非经损益后净利润为3424万元,同比下降13.52%,每股收益0.36元,每股净资产11.40元。
海通证券(8.04,-0.15,-1.83%)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龙华这样对公司上半年的业绩情况做出了解释:公司主要产品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随着产品市场的普及和行业的竞争,毛利率略有下滑。虽然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略有下滑,但经过多年研发积累,公司管理费用率已趋于稳定,而由于营销布局尚在初期,后续费用率的控制空间依然很大。
东海证券分析师周峰也对公司的业绩充满理解,他表示,公司上半年为拓展市场对老产品价格进行了主动下调致毛利率下降,其实公司毛利率仍处于接近70%的高位,下滑幅度在正常范围内,预计未来不会出现较大下滑。
此外,券商对于该股的看好还源于一份规划。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我国第一个“十二五”专项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划》要求地方政府要把重金属污染防治成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随后的4月,环保部发布《2011年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首要工作就是确保《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这对于天瑞仪器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不过这种利好并没有反映到公司的股价上。“现在市场下跌,股票也似乎对什么消息都不感兴趣,而且投资者对于频频来袭的规划也进入了审美疲劳期,其实公司的大幅下挫还是市场的问题,并不是公司基本面有了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