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
2020-06-12
2月26日,中国能源研究会公布,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6%,能源消费量再一次被刷新。
与此同时,受北非和中东地缘政治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持续飙涨,纽约油价短期内数次冲破100美元关口,布伦特原油更是摸高至120美元的高位。
国际油价的高企,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专家警示说,在中国越来越倚重外部能源的背景下,如果油价继续上涨,国内的通胀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因为国际油价高企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可能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威胁。
新能源发展与中国精神
尽管中国能源消耗和能源进口数量巨大,但在国际能源领域,中国并不掌握话语权,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将全球能源市场掌握在自己的麾下。多年以来,美国掌控着中东、北美等主要油源。奥巴马政府执政之后,以智能电网为标志的新能源和输电技术在美国突飞猛进,在美国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新能源发展势如破竹。
欧洲国家几乎与美国同步,它们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在低碳经济和气候领域占得了先机,并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全球舆论。
中国尽管在传统能源领域失去了话语优势,但在新能源领域却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09年,中国增加了37GW的可再生能源,从而使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226GW,相当于英国高峰耗电总容量的四倍,或整个非洲耗电总容量的两倍。
2010年,中国不仅超过美国跃居成为全球第一的风电大国,而且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也大幅超过美国。3月1日,安永发布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国家吸引力指数》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仅为510万千瓦,不足中国1650万千瓦的1/3。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发展速度用“爆发式”或“井喷式”增长来形容并不为过。
中国新能源之所以如此突飞猛进,与该行业从业者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密不可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坚持独立意志,这种精神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中国在很多方面也的确如此。以太阳能行业为例,十多年来,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目前已支撑起中国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他们中有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中电工程副总裁王爱华、CTO赵建华,海润光伏CEO杨怀进,英利集团CTO宋登元等。
更为难得的是,中国在能源发展上还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专家表示,如果这些能源创新理论能够得以实施,未来全球能源难题将得以化解。
2010年8月,国际智能电网联盟理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智能能源研究组组长武建东首次提出“智能能源仪器网”的概念,在他看来,智能能源网全面超越了智能电网,这种集多种能源网络和不同能源载体之间的网络互联,将主导未来二三十年全球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与武建东的智能能源网理论相呼应,新奥集团创造性地提出的泛能网概念,它是基于系统能效技术,通过能源生产、储运、应用与回收循环四环节能量和信息的耦合,形成能量输入和输出跨时域的实时协同,以实现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最优化和能量增效的一种能源体系。
“事实上,上述两种概念的实质是相通的,” 中海油新能源公司首席科学家肖钢认为,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人类的智慧将能源产业与智能IT技术结合,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将多种能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提高能源效率,实现多种能源的有序循环,达到能源全生命周期的智能高效地生产、开发与利用的目的。
创新实践
事实上,无论是智能能源网,还是泛能网,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在未来人类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经济发展不再受制于能源资源的短缺,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目前还处于工业化进程过程当中,未来二十至三十年内,世界约有30-50亿人口将陆续步入工业化和现代化。巨量的人口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带来对能源的巨量需求,仅靠化石能源不仅难以满足需求,还会对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人们不可能因噎废食,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缓解气候和环境压力,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国精神”所体现的能源体系创新为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近些年美国也在相关的理论上有所进展,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就是能源“闭合循环”理论的信奉者,在他看来,水、二氧化碳、阳光和一些营养物共同作用将能量“锁定”在碳载体之中,反向存在逆过程,使得这一循环完全闭合,不会有新的二氧化碳产生。
可喜的是,朱棣文眼中的理论已在中国开始初步实践并逐步产业化,它就是位于河北廊坊开发区的能源生态城,就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系统能效理论进行整个园区的能源规划、设计、管理和建设的示范项目。它将以全新的能源结构、全新能源生产和使用方式、全新的能源转换方式来展示未来的能源新常态。
据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设计煤基能源占总能源结构29%,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结构71%,整体标煤耗量从正常的4.8吨/天降低到2.2吨/天,碳排放降低53%,比传统利用方式能效提高20%。
专家表示,随着智能能源网、泛能网等系统能效技术体系研发和产业化的加快,这些体系将对新能源体系构成重要支撑,我国会在未来能源发展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